Search


#法律經濟學

<平等清償之經濟分析>

各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#法律經濟學

<平等清償之經濟分析>

各位好,我是賴川,今天想要進一步和各位談上週說明過的財產法爭點——債務人以自己財產對特定債權人為清償,是否構成民法第244條之詐害債權? 上次我們已經介紹了一般學說實務的想法,今天則是想從法律經濟學的角度檢討。這篇文可能有一點長度,可是內容也真的很有趣,希望大家都可以讀完唷。

(一)前情提要

債務人以自己財產對特定債權人為清償,是否構成民法第244條之詐害債權?

通說與傳統實務認為,債務人以自己財產對特定債權人清償之行為,固然使債務人之財產因此有所減少,但同時也減少債務人負擔的相同數額之債務,故對於債務人形式資力並無影響,不得指為民法第244條之詐害行為(最高法院55年台上字第2839號民事判例)。

然而,陳洸岳教授和近期實務認為,債務人之財產和債務固然因清償同時減少,而形式上不影響債務人之財產數額,但實質上已影響債務人之責任財產數額,而使其他債權人能受分配之額度減少或根本無法受分配,為維護「債權人平等原則」,應允許其他債權人得依民法第244條撤銷該清償行為,始符合公平原則(最高法院 105 年台上字第 2382 號民事判決;最高法院 106 年台上字第 1093 號民事裁定)。

(二)法律經濟學的觀點

關於債務人以自己財產對特定債權人為清償,是否構成民法第244條詐害債權的法律經濟分析。我們可以先思考,在債務人財產不足清償債務時,為什麼破產法的規定不採取「先到先償」,即先扣押債務人財產的人就可先獲得清償,反而要採取「平等清償」呢?

首先,在進入具體討論前,必須先理解一個簡單經濟學概念:「公地悲劇」(tragedy of the commons)。讀者可以試著想像:在一個具有共有財(common property)性質的草地上,這個草地不限制任何牧羊人進來放牧(沒有排他性),但是草地上的草有限,晚來牧羊人的羊吃到的草比較少(有敵對性)。今天有一群住附近的牧羊人,當某一個牧羊人帶了自己的羊來放牧,雖然他知道過度放牧會使牧草無法在合理的壓力下繼續生長,進而破壞了草地的永續發展,但牧羊人只要自己獲利就好,至於草地的永續發展並不在他的考量內,則晚來的牧羊人就可能會吃虧,因此所有的牧羊人都會想趕快讓自己的羊可以吃飽,草地上的牧草耗竭,本來可以永續發展卻不行了,悲劇因而發生。

現在讓我們回到債權人對債務人財產的求償情況。在先到先償制度下,所有的債權人均可以扣押債務人財產,對所有債權人而言,債務人之財產無疑成為經濟學上所稱之無排他性(non-excludable)但有敵對性(rivalrous)的共有財;因此於債務人有破產危險時,例如:公司營運遇到瓶頸,公司現有財產不足清償所有債務,則個別債權人為極大化個人的受償利益,會盡可能地扣押債務人財產,此舉將嚴重破壞債務人財產的繼續經營價值(going concern value),使債務人原先的財務和營運情況變得更壞,而債務人原有繼續經營以順利償還債務的可能性,也會被破壞殆盡。破產法關於債權人公平分配債務人財產的相關規定,正是為了解決這裡的公地問題。因為「平等清償」可以抑制債權人對已陷入財務困難之債務人取償的誘因,也降低債務人破產之可能性。因此,如果我們考量破產法規定避免公地問題的說法,應該也會同意,在債務人形式上尚未進入破產清算程序,但現實上財產已不足清償債務時,仍須使債權人可以公平對其責任財產受償,否則公地問題仍然可能會發生。

此外,當債務人在財產不足清償債務,但尚未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前,如果仍賦予債務人任意選擇債權人清償的權利,可能反過來造成債權人事前不願意放款,或只願意在債務人提出物保時才放款,因為財產不足的債務人可任意選擇清償對象,將使債權人的債權沒辦法被公平受償的機率增加,放款成本上升(債務人很可能在破產前就先清償給關係比較好的債權人),反而會導致市場上所有的債務人籌資困難,使市場上放款數量供給減少。

由此可知,如果從法律經濟分析的觀點考量,應會支持陳洸岳教授的見解,而認為債務人以自己財產對特定債權人為清償,使債權人實質上得取償之財產減少時,仍構成詐害債權,而得依民法第244條撤銷之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View all posts